高血压是指病因不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的。
(1)家族与遗传:约有7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遗传素质,约有60%高血压病人询问可有高血压家族史。并且同一家族中高血压患者常常集中出现,父母有高血压者子女高血压发病率可达46%以上。
(2)环境因素:
①饮食结构:喜好高脂肪食物和摄盐量较多的人群易患高血压。有研究表明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病呈正比,食盐<2g/日,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日,高血压发病率3%;4-15g/日,发病率33.15%;>20g/日发病率30%。食用橄榄油与玉米油高血压发病率要小于其它食用油类。
②喜好吸烟者:有研究表明吸烟人群中患高血压的比例可能高达40%;不吸烟者患高血压的比例小于15%。
③酗酒人群: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天饮酒大于50ml者比不饮酒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高3~4mmHg和1~2mmHg,并且血压上升的幅度与饮酒量成正比,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性增加40%。
④脑力劳动者或精神应激人群。 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3)其他因素:
①年龄:高血压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②体重: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中国成人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身高米的平方)正常值为19~24,≥24为超重,≥28为肥胖。体重指数≥24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体重指数≥28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高血压。
③某些疾病:如肾病、冠心病、局部血管性疾病、糖尿病等患者易产生高血压病。
(1)头疼:多发生在早晨,头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纯痛或搏动性胀痛,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多因血压突然升高使头部血管反射性强烈收缩所致,疼痛的部位位于前额、枕部或颞部。
(2)眩晕:女性多见,多在突然蹲下或起立时发生。
(3)耳鸣: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4)胸闷、心悸:高血压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均是引起胸闷心悸的原因。
(5)失眠: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等,这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和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6)肢体麻木:常见手指、脚趾麻木或皮肤如蚁行感,手指不灵活。身体其他部位也可出现麻木或感觉异常,甚至半身不遂。
高血压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小觑,但是许多病人因缺乏应有的自我保健知识,使得高血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导致心、脑、肾等生命器官就会受到致命性打击 , 从而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1)心脏方面: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紊乱。
(2)脑部方面: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
(3)肾脏方面:蛋白尿、肾炎、慢性肾衰。
(4)眼睛方面: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白内障甚至失明。
(5)其他方面: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有家族患病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40岁以上的中年人,长时间不运动、缺乏体力活动的人,A型性格的人,这些人易得冠心病,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尽早发现冠心病。
(1)在劳累或精神紧张时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2)在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感。
(3)在饱餐、寒冷、看惊险影片时会感到心慌、胸痛。
(4)在公共场所或上楼梯、爬山等活动时容易感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
(5)晚间睡眠枕头低时容易憋闷,熟睡或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后才好转。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等。
(7)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
(8)运动后经常出现的头痛、牙痛、腿痛 。
(9)左肩痛经常发作,一般治疗无效。
(10)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冠心病患者的平均体重较非冠心病患者为高,肥胖者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短期内发胖或重度肥胖者发病率更高。这是因为:
(1)肥胖者摄取过多的热量,在体重量增加的同时,使心脏负荷和血压均升高,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
(2)肥胖者高热量的饮食习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压升高,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
(3)肥胖者由于体力活动减少,妨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侧支循环的形成。
(4)肥胖常使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被削弱,使这些人的机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容易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暂时的、急剧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心绞痛常为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其疼痛的典型部位在胸骨后,可波及心前区,并向左侧肩部及左上肢放射,从左肩沿左上臂及左前臂内侧,小指、无名指.少数病人可放射至颈、咽、牙齿等处。严重者常伴有窒息或濒临死亡的感觉。心绞痛往往突然发生,常见于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发作一般持续1-5分钟,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数分钟后缓解。
(1)冷空气刺激。
(2)大量吸烟。
(3)情绪激动:生气、悲伤或高兴。
(4)过度体力活动或运动:快走、上坡或爬楼梯。
(5)饮食过饱。
血脂是血液中所有脂质的总称,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脂肪酸等物质,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现代医学称为血脂异常。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20%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 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患有冠心病、动脉硬化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人;肥胖者;有高血脂家族史的人;40岁以上的男性;在绝经以后的妇女;长年喝酒、吸烟的人;久坐缺乏运动者;情绪易激动、精神处于紧张状态者;长期高糖饮食者。
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胆固醇)。其中,“坏”胆固醇升高危害最大,因为它会在血管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斑块不断增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塞、脑软化等。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会在没有任何先兆时破裂,迅速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高脂血症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等,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高血脂的危害,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多数血脂异常患者是没有任何症状的,而是在常规体检时被发现。所以不能以症状的有无来判断有无血脂异常或血脂异常的程度。轻度的高血脂通常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较重的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等,严重者可有口眼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导致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另外部分患者会有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有时可出现游走性关节炎。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心脏好像一个机械泵,周而复始的泵出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就就是心脏「泵」功能出现了故障(医学上称为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对应的就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从而导致心脏这个泵不能把心脏里的血「泵」出去,同时也不能把静脉里的血抽回到心脏里,从而引起的各种不适感。轻者仅自觉乏力、腹胀、活动后气短,重者则下肢浮肿、肝脾肿大、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
引起心衰的病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心肌本身的损害及心脏负荷过重两种情况:
(1)心肌本身的损害:最常见的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的直接坏死而导致心脏结构改变,最终发生了心力衰竭。其他导致心肌损害的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也较为常见,还有一些少见的心脏疾病(心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也是导致心衰的重要原因。
(2)心脏的负荷过重:心脏的负荷包括前负荷及后负荷。前负荷是指回流心脏的血容量突然增加,如心脏的瓣膜关闭不全、心内或大血管内分流性疾病(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窦瘤破裂、动静脉瘘)等,过多回流的血液必然导致心室腔的代偿性增大,久而久之心肌结构及功能发生了改变而发生了心力衰竭。心脏的后负荷是指心脏将血液泵入动脉系统的阻力,导致阻力增加的原因如肺动脉高压,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左、右心室流出道狭窄以及主、肺动脉口狭窄等,由于阻力增加,心脏要克服阻力代偿性心肌肥厚,持久的心肌负荷过重心肌必然发生结构功能的改变,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老年人心力衰竭常不典型,如发生以下情况考虑可能出现心力衰竭了:
(1)稍活动或劳动即感心慌、胸闷、气促;
(2)平躺后咳嗽,病人站立或坐位时不出现咳嗽;
(3)夜间突然憋醒或伴有喘息;
(4)尿量减少;
(5)不少老年病人有可能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心情烦燥,焦虑或有恐惧感;
(6)全身静脉回流不畅或出现静脉淤血情况,如下肢或全身出现压迹性浮肿,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
正常的胸腔有少量的液体存在,呼吸时起到润滑的作用,而这些液体的产生与吸收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病人发生心衰后这种平衡就被彻底地打破了。患了心衰后,一方面由于流回心脏的血液受阻,导致过多的血液瘀滞在肺血管内,从而导致大量液体从肺血管内渗出到胸腔里;另一方面,胸腔内大量渗出的液体超过了壁层胸膜淋巴管引流的能力, 这样液体就在胸膜腔内积聚了。临床上心衰的病人胸腔积液多见于全心衰,以双侧胸腔积液多见,如为单侧胸腔积液常为右侧,通过 X 线检查、胸部 CT 等检查可以清楚的了解胸腔积液部位、多少。
很多病人一听到有人双下肢水肿,立即担心患了心衰,这个想法并不完全正确。的确对于一些有心脏病的患者如出现双下肢水肿,首先考虑是不是由于心衰所致,但是很多严重水肿是由于重度液体潴留、白蛋白严重降低等综合原因所致。因此,周围水肿绝不是心脏病的 "专利",它可见于肾脏疾病 (尤其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 (尤其肝硬化)、营养不良、甲状腺机能减退等。因此,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时一定要排查除心衰外的其他原因。
目前,最普遍应用的心脏功能评价方法是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NYHA 分级),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标准委员会 1994年修订如下: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比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也有症状,轻度体力活动后加重。很显然级别越高,心衰程度越重。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某种程度相当于一些恶性肿瘤,研究显示心衰的死亡率为30%,5年死亡率为67%,重度心衰死亡率更高,由于患者症状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不能自理。因反复入院常引起严重的家庭负担。